阅读: 167
答案 1:
我想这个问题,知乎的员工也在思考。现阶段看,他们对邀请码的严格限制,显然能预料到-注册会降低问答质量。可能的情况是,为了保持高质量的问答社区,至少在4月~5月内不会贸然-注册,而是会设定一个获取邀请码的官方标准。这些官方标准可能视问答数量,社交关系来决定。能预料的情况是,盲目的-,知乎走向死亡,大量用户不遵守知乎指导手册提问,带着论坛灌水的精神来顶楼,而非Wiki精神的经验分享,间接导致高端用户群的反感并离开。只要一天不-,知乎能保持持久的驱动力,这些因素确是关系驱动。社交问答与微博相比,微博通过Follow来过滤垃圾信息,但社交问答虽能通过Follow关注特定的话题与人,但是关注的话题产生大量垃圾提问,这是实在令人反感的。为了保持持久的驱动力,知乎必需作出一个选择,到底是怎样的定位?即是哪类型的人群,现阶段是Geek、投资者、创业者、媒体从业者,工作多与互联网行业有关系。但换成其它类型的人群,与互联网职业无关的,比如学生、医生等等,那么会不会让现在的用户对无关的话题感到郁闷?假如知乎问答没有特定行业的定位,属于一种-性的社会化问答,我当然相信通过技术手段,如算法让每位不同的用户看到喜欢的提问列表,或者推荐的话题人物。但对知乎员工的技术能力表示怀疑,上次我就反映为什么加入之后,推荐关注人物的清单一直是固定的,以及推荐的提问现在也是固定的。如果辩解要关注更多的人,要答更多的问题,算法才能精准,那显然是在忽悠人了。算法完全可以-用户的点击行为,页面停留时间,浏览次数等等进行推荐的。众所周知,中国网民普遍素质与发达国家不是一个档次,诸如行为上的恶意攻击,-注册之后,他们是否会恶作剧盲目修改他人的提问?问题描述?或是将这个平台进行“太空战争”?我的顾虑在于,知乎现有的用户确实能靠关系驱动,毕竟都是高端用户,当低端用户进行,可以能够想象李开复先生每天收到数百个提问“李开复,你喜欢的智能手机是什么”……粉丝的垃圾提问会否吓跑更多的人?“关系驱动”再重要也难以忍受的。假如满足几个条件,互联网行业问答社区,严格的邀请码发放,精英化高端人群,知乎能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科技社区,这种定位,不会让-问答占领,也不会死的快。那么这种预期发展是很乐观的,这些因素也能成为知乎持久的驱动力。这又产生一个营利问题,假如知乎趁现在不利用高端人群吸引大量人群成为大众社会化问答,那么,--或者-便会抄袭Quora、知乎模式,显然,知乎陷入了两难境地。就目前而言,知乎-Quora在短期内是相当成功的。这种“成功”不是知乎问答模式,而是现有的高端用户资源,知乎任何一种举动引起高端用户的反感,它的末日便就来临。你可能会说,知乎的发展并不需要依赖这帮Geek们,这很好说,没有极客精神的影响,或是庞大知乎巡查员资源,知乎不会成为生产知识的社区,而是垃圾输出。持久的驱动力?人——是决定性的因素,并且,取决于是极客还是愤青。答案 2:
知乎的本质是wiki,而不是关系。也就是说,用户可以follow人(关系)、可以follow问题(内容),但归根结底只是对问题和回答(内容)的关注,因为内容可以带给他们阅读知识的收获或享受。这个应该也是知乎发展的根本。在此基础上,可以对产品进行衍伸。比如强化搜索、分类功能;还可以往App方向考虑,甚至是在线游戏的专区问答,语音问答(比如世界各国的你好怎么说)等。知乎能吸引我看或者写的关键,是它能带给我价值。如果一旦价值量降低,它就失去了对用户的驱动力。除非,它能像微博这样,无限制降低门槛,使用户阅读与分享的难度变得跟灌水或发布Spam同等的容易。有一个周所周知的可以参考的网站就是-,可以研究它是如何保持持久驱动力的。答案 3:
1 保持UI的简介美观(个人觉得挺重要,毕竟人都或多或少是感性的。)2 用户的数量与质量的平衡,这一点很难啊,看知乎团队了。3 邀请机制希望能持续一段时间,虽然这样会限制用户增长速度,但是超过负担的高速发展不一定就是好事,-的。4 优化推荐算法,让用户总能看到吸引人的问题和回答。5 提高搜索精准度,让用户能在这本“书”中迅速找到自己最关心的内容。6 找到自己的创新点,不能总是走Quora的路子。7 考虑一下线下和线上的结合呢? 当然圈子要控制住,同样可以用邀请机制。8 当然,也需要一点点运气。分享常识给亲友.
下一篇:您觉得背单词对提高英语能力有效么?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知乎中「我关注的人」显示不完全?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